应用空间融合技术的叙事研究虚拟仿真教学

 

所属专业类:艺术学类 对应专业:空间叙事
学校:中国美术学院 负责人:李轶军

本实验项目旨在采用先进的虚拟现实技术,结合艺术与科技的优势,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对古典摄影工艺蓝晒法的历史、原理、流程进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与传统的摄影实验教学相比,本实验项目大幅度降低了教学成本、提升了教学效率、保证了教学安全,并可通过互联网的传播方式,向高校与社会共享教学资源。同时,以数字化的形式,传承和保留了正在逐渐消失的传统文化艺术。

 

   
 

 
 
   

5、实验教学项目特色:

 


(体现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及先进性、教学方式方法、评价体系及对传统教学的延伸与拓展等方面的特色情况介绍。)
实验方案设计思路:

本实验的设计突破空间叙事理论与实践教学过程中的数字时代特征的欠缺以及在跨媒体与融媒体实践方面的不足。通过平台中丰富的三维模型资源库、贴图库来快速完成现实与虚拟空间设计,将叙事文本与平面草图快速转化为三维虚拟空间,通过内嵌的虚拟现实功能,实时地提供沉浸式体验,实现在数字空间中设计虚拟空间的目的。
一方面,将前沿叙事媒介融入到教学实践,创新性地引入了虚拟现实、增强虚拟、混合现实、现实虚拟、增强现实、现实演绎等细分维度以及对应的传统和数字方式在多种平台与媒介上讲述单个故事或故事体验的技术,一改教学实践中的单一媒介创作流程,突破传统空间叙事制作在媒介以及空间上的局限性与时效性。

另一方面,通过整合增强现实技术中的空间融合技术,实现多模态、跨平台、多人协作的空间叙事创作,最终实现用虚拟仿真技术设计虚拟仿真艺术的全闭环跨媒介设计实验系统,助力跨学科综合型创意创新人才的培养。
教学方法创新:

利用虚实结合、线上线下两大模块紧密结合的系统型教学方式,学生通过在线空间写作、空间设计,将专业中的抽象知识形象化,通过嵌入式的虚拟现实模块,使学生能够实时地检验空间叙事设计如何作用于沉浸式体验的有效性,从而将知识点融会贯通,切实掌握空间叙事理论知识,使线上学习到的理论与经验能够直接应用于混合现实空间叙事创作中,提高创意与制作水平。
融入游戏化、沉浸式教学理念,励学生不以技术作为先决条件,学习以艺术审美为首要核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依托互联网技术,教师可根据平台反馈的实验数据,实时地与学生进行知识和经验的深度分享交流,符合当代学生的社交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创意媒介综合管理能力。
以项目制教学改变传统的课堂作业为主的教学架构,通过学以致用、务实智造、创新为公的教学理念,将设计资源开源化、将设计目的普适化、将创作方式多模态化,鼓励学生以叙事为内核,打破固有的媒介组合方式,教师与学生集体创作,在完成项目的同时,推动课程的自我更新。

评价体系创新:

1. 鼓励学生进行创新,不以单一的标准限制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阶段性作业考核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平台能够准确地记录学生的实验步骤,从而保证教师评价的客观性与准确性,做到公平公正。

2.线上线下结合的考核形式,以学生各单元完成作业情况:良好的空间形态与组合方式、有效的叙事架构以及系统的混合现实技术方案作为考核主要依据,主讲教师介绍学生的学习情况,由教研组集体评分。教研组根据作品呈现出的的叙事表达能力、审美判断能力、社会感知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田野基层能力、策略思维能力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对传统教学的延伸与拓展

拓展实验教学中的空间类型丰富性与媒介组合多样性。通过平台的空间构件库与内嵌的混合现实技术,跨越了人力、物力、财力、技术的限制,保证每位学生具备高标准的实现能力与技术认知,大大丰富了学生在空间叙事学习与创作中的思路与方法。
将虚拟仿真技术实验应用于虚拟仿真艺术设计。在实验过程中,通过内嵌的虚拟现实模块,实现一键进入虚拟现实体验的全闭环设计系统,有效地检测虚拟空间设计的合理性、美观性、前沿性,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有效理解基于增强现实空间融合技术的艺术设计原理,不遵循过于技术主导的、程序化的实验步骤顺序,实现虚拟仿真艺术设计的高创意性、高美学性、高前沿性的设计价值。

拓展互动式教学方法,实现跨学科学习体验。在实验过程中,平台依托网络技术,实现跨时空的教学指导与深层次互动交流,将多种混合现实技术嵌入实验平台,避免由于设计者自身知识储备与实践能力的限制,设计出合理前沿的空间叙事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