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美术馆的Py.Processing实战
 

所属专业类:艺术学类 对应专业:数字基础
学校:中国美术学院 负责人:陈天翼 等

数据可视化是数字基础一课程中的重要实验课程项目。本实验设计通过设定主题,结合美术发展史上一些重要的作品,引导学生在学习和了解这些作品的基础上,运用前期学习的基于Python的Processing编程知识,完成数据可视化任务。

 

   
 

 

   

5、项目特色:

 


(体现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及先进性、教学方式方法、评价体系及对传统教学的延伸与拓展等方面的特色情况介绍。)

实验方案设计思路:
本实验的设计突破艺术院校旧有的造型基础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将数字基础课程中的编程能力与数字认知结合到实践中,同时结合美术史教育,分别从纵向掌握课程基础概念(格物、形式、语境和运动),到横向数字基础(Python语言及Processing编程)学习与运用,以及美术史上有一定影响力的作品赏析,多方向多维度涵盖大学一年级基础课程知识,以达到训练学生科艺融合综合能力,培养跨学科综合型创意创新人才的目的。
教学方法创新:
  1. 教学环境创新 学生完成实验需同时具备多门专业课知识,并加以综合运用,同时将线下造型基础课以实物/绘画等方式转换到线上通过Python编程展示创意,并在自行研发的在线Python+Processing环境下完成实验。
  2. 教学资源整合,通过精心设计的课程内容,学生不仅面向数字基础Python编程的教学资源,而且在实验中可以接受到造型基础的知识点以及中国和世界美术史的知识点。
  3. 多平台兼容,学生只需使用支持HTML5浏览器的设备完成实验,不局限于机房和计算机,例如可通过iPad或手机完成实验内容,更有利于资源利用。
  4. 任务导向和自主学习,学生完成实验任务不以规定操作为主,实验结果完全开放,学生需通过自主学习,补充更多相关知识才能更好地完成实验任务。
评价体系创新:
  1. 实验完成度多元化评价,实验结果为开放式,完成度不以单一的标准进行评价,学生可以根据自身能力选择创意,以及作品完成的难易程度。
  2. 科艺结合多维度考评,教研组集体评分。教研组由造型基础课程、数字基础课程、美术史课程专业教师组成,根据作品呈现出的艺术表达能力、审美判断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创意表达能力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对传统教学的延伸与拓展:

突破单一基础专业课程的局限: 通过整合多门课程,让学生建立多课程之间的联系,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各课程知识点,培养科艺融合的习惯。
科技与艺术无缝融合: 在实验过程中,通过任务导向的方式,让学生跨出艺术思维的角度,学习运用逻辑思维能力进行视觉创意表达,创新性地将编程作为理解传统美术作品的工具。
拓展教学方法,实现自主学习: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不再以灌输知识点为主要教学方法,而是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以自主学习为学习手段,适当加以指导,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教学相长,提升教师自身素质: 教师必须不断自我提升,才能适应多阶段不同学生发散性的知识学习,特别是技术发展的快速使得教师有可能需要接受更多专业培训。